你这个意见我不赞同,举几个例子,这周看书遇到的。
第1,在《古代汉语》王力第三版第一册,在读到正文第9页,是第一单元《文选》的《郑伯克段于鄢》,第一篇例文,(这篇文章之于学古代汉语的人,恐怕类似于abandon之于要背英语单词的人吧)
这里就遇到一个词语,谓之京城大叔。
王力课文注释12的解释,大,要读tai,后来写作太。
这里,我理解就是说,大,太,这是古今字了。共叔段被叫做京城大叔。这里我有2个疑问。
第1,是谁这样称呼他?是郑庄公把他叫做(或“授予”或赐予这个称呼),还是当时的人(就是老百姓)把共叔段叫外号京城大叔?
第2个疑问,为什么叫大叔,?
后来,翻了一下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第3版第11页,注解了,以其为郑庄公第一个弟弟也,详史林杂识太公望年寿篇。
第一个疑问,也就放过了,读书不求甚解嘛。但第2个疑问,就需要搞明白了。这时候,能不能查某个词典,查一下“大叔”这个词?(或者辞源可以把?)但好在杨伯峻的书我有,翻了一下就明白了。
(这一词的注释也可以再次说明,王力这套书的质量很不够,从他第一版第二版的前言看,以他当时拥有的那么多的条件,集合了古代汉语教材编写的一堆高人和资源,编成这样子,实在名不副实)
下一页,无生民心这句,为什么注解是不要使得民生二心。为什么民心被解释为二心?如果这样,原文应该是“无生二心”,或“无害民心”?原文写的是民心,凭什么注解解释为“二心”?
所以 ,想查一下民心这个词。后来,还是杨伯峻里面有一些注解。
另外,这也有一句,蔓难图也,我读到这里觉得这里要有个逗号才好,后来看杨伯峻书顺手翻这句,的确有一个逗号。